功夫在车外:新能源车企“卖分”有道
【导语:“汝果欲学诗,功夫在诗外”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“功夫在诗外”的企业当真不少。这也不奇怪,许多行业都有类似的情况。食用油是赔钱卖的,盈利靠的是废料;某多多是亏钱的,靠资本运作发展壮大;小米的主要利润在衍生产品。新能源领域的独特之处在于,这种盈利方式源于政策。利用双积分政策,向传统动力车企销售积分。特斯拉等网红企业都在暴涨的积分市场里赚得盆满钵满。】
撰文|陈德军、编辑|康乔
近日,大众被曝出要将4.35亿元巨款拱手交给向自己的竞争对手特斯拉。这钱花的实在是又肉疼又憋屈。正面战场两家激战正酣,现在又要拿出巨款“资敌”,想必大众在背地里一定泪流成河。花这些钱的目的是为购买碳积分。积分不足,如果还不能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,那只能接受罚款以至停产的处罚。
追逐分数的,除了学生还有车企
“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”,这一政策于2017年9月发布,并于2018年4月开始实施。政策的功效是用燃油车市场的利润补贴新能源汽车生产。
双积分制度是舶来品,美国加州等世界许多地方都在实施。经验表现,在降低碳排放,增加低排放和零排放汽车比例确实效果显著。
这一政策简称双积分,即为:CAFC(Corporate AverageFuel Consumption,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)积分和NEV(New Energy Vehicle,新能源车)积分,或者简称油耗积分和新能源积分。
因CAFC与咖啡相似,也有圈内人士称CAFC政策为“咖啡政策”。CAFC油耗积分=(达标值-实际值)× 年度生产or进口总量。
NEV新能源积分= 纯电动车积分+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积分+燃料电池车积分。
乘用车企业生产(或者进口)的汽车,油耗越大,产生的负积分就会越多。为了避免处罚,就需要生产一定数量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来充抵。自己不能生产的,也就是积分不够的,可以向有积分存货的“学霸”购买。
双积分制度在我国已经执行了两年多,趋势是越来越紧。就是说,要求车企配比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增高。表现在市场上,即积分价格不断飙升。双积分制刚刚推出时,每积分的市场价只有几百元,而且也不好卖。到了2021年,每积分的价格涨到了3000元。
积分销售,成新能源企业主营业务
销售积分,客观上成为许多企业的“主营业务”,特斯拉首当其冲。2013年特斯拉销售了650.2个排放积分,从中获利2.5亿美元,相当于其全年营收的12%。到2020年,特斯拉的积分收益更为可观。通过出售包括零排放汽车(ZEV)积分在内的管理性积分(Regulatory credits),共获利15.8亿美元。而同年的净利润只有7.21亿美元,如果没有积分收益,那特斯拉的汽车业务将出现巨额。在过去五年间,特斯拉通过出售管理性积分已经获利超过33亿美元。
国内也有类似现象。2020年11月,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透露,蔚来在2019年产生了10万个积分,按照1200元/分计算,可以带来1.2亿元的收入。2020年蔚来产生的积分将达20万个,如果按照3000元/分的价格计算,积分收入将达到6亿元。这或许会帮助蔚来像特斯拉一样扭亏为盈。
几家欢喜几家愁,传统动力车企满眼泪花。毕竟市场上燃油车销量更大,传统能源车企的销售主力仍在燃油车上。比如奔驰、宝马等企业也都在生产电动汽车,但毕竟占比有限,相对于自身庞大的燃油车产能和销量,新能源积分实在杯水车薪。
早在去年4月,大众汽车集团高管就针对积分一事作出表示,该公司可能无法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实现其2020年油耗目标,因而不得不从其他汽车制造商那里购买排放积分。
虽然疫情笼罩,长安汽车依然在2020年交出了可喜的成绩单,同比增长14%,年销量达200万台以上,净利润约28~40亿。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结论,每辆长安汽车的利润大概在2000元左右。但是,因为双积分未能达标,长安的单车利润少了4000元。双积分是否达标,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生死。